宜宾市

宜宾市叙州区柏溪街道党员曾立伦做村民脱贫


国际在线四川消息:曾立伦是原叙州区柏溪街道喜龙村党支部书记(原宜宾县喜捷镇宰龙村党支部书记),在职期间,采取“党支部+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将一个省级贫困村改变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退出书记岗位后,他仍主动发挥余热,带头宣讲党史故事、带头发展集体经济、带头开展环境治理、带头调解矛盾纠纷,为喜龙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曾立伦(左一)调解群众纠纷“宰龙宰龙,省级贫穷。人均只有三分地,一年收入三百几。全靠打工过日子,漫山遍野是荒坡。本村姑娘留不住,年轻小伙儿光棍多!”这段顺口溜,是宰龙村人在上世纪90年代自己编写的,彼时,宰龙村是十里八乡出名的穷村、光棍村,还戴上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宰龙村何去何从,村民们的日子又如何改善?那时,刚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曾立伦和村“两委”成员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宰龙村要翻身,要分三步走,一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发展新的种植业,三是开发乡村旅游。方向已定,目标已明。曾立伦立即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发展规划。他还委托专业公司对宰龙村3.4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道路、房屋、产业、业态等高标准设计。曾立伦(左二)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年,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万元贫困村试点建设资金拨付宰龙村,轰轰烈烈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造由此开始。建设24公里道路、改造户农户的厨房厕所、建设余口沼气池、余口人畜饮水池……宰龙村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由此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的改善,只是改变宰龙村的第一步。条件好了,村民们谋富裕的劲头更足了,曾立伦带领村民谋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在到南溪、南充等地考察学习后,曾立伦和村“两委”开始动员村民转变传统的粮食种植,种植无核血橙、茵红李等特色水果。然而,这一次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徐树林是宰龙村的一位贫困户,家里有7亩平整易于耕种的土地,由于劳动力不足,依然是守着金山挨饿。在村“两委”动员大家种植果树的时候,徐树林的儿媳妇也种上了2亩地的血橙。可还没等到定根,树苗就被思想守旧的徐树林拔光了。树苗被扔到村委会门口,徐树林对曾立伦说:“种粮食,我还有饭吃,种果树,没收成的时候要饿死,卖不出去还是要饿死。”徐树林这样的村民在当时的宰龙村不是少数,大家最简单的理由就是“手中无粮心头慌”,种果树没有种粮食靠谱。眼看推行的第二步计划就要搁浅,曾立伦和村“两委”率先将自家的水田放干,种上果树,又把懂栽培技术的党员干部送到外面参加培训,邀请专家到村里讲授技术。三年时间说长不长,第一批种下水果的党员和群众尝到了甜头。这时,那些坚定的“反对派”也开始动摇,曾经拔掉果苗的徐树林又找到了曾立伦,要求种植果树。徐树林的转变,对村“两委”来说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好机会。曾立伦派出处于考察期的村民小组长徐建,长期在徐树林家蹲点,2年时间帮助徐树林成功种植2亩血橙、2亩茵红李,实现脱贫。曾经的小组长,如今也成长为村委会副主任。从年到年,6年时间,宰龙村实现了由粮食种植到水果种植的产业转型,全村种植无核血橙0亩,茵红李0亩,宰龙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年,宰龙村发展的第三步计划——乡村旅游正式启动。在曾立伦和村“两委”的积极动员下,一部分外出经商、务工的党员回乡创业,以茵红李赏花,柑桔、茵红李采摘为主的乡村体验游,以幸福公社农耕文化园为主的乡村观光游,逐步成为宰龙村响亮的名片。年,宰龙村更名为喜龙村。目前,全村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家庭农场8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种植优质水果亩,花卉苗木1亩,创年产值余万元,占全村社会总产值70%以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曾经贫困的宰龙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图李云鹏)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binshizx.com/ybszy/181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