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

涉及户宜宾这个城中村终于要棚


白癜风有那些特征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508/4385176.html

如果不曾入户走访,你根本不会知道,这个典型的“城中村”,居民的住宅有这么糟糕——阴暗潮湿的环境、破顶房屋经常漏水、弃房到外租房住的居民……这里,仿佛上演过无数部看遍人生百味的大剧。

好在,棚改来了!终于来了!

新村印机小区,位于宜宾市翠屏区西郊街道新天社区,比邻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这里的房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墙面风化严重,居住环境较为恶劣。

7月下旬,小区棚改正式启动,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们分外欢喜,小区一共16栋建筑,惠及户居民,是翠屏区目前为止户数最多的棚改项目。

房顶漏水,居民弃房到外租房住

印机小区是原宜宾印机厂家属区,印机厂破产后,将房屋产权分配给家属区的居民,他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

14幢、15幢位于印机厂大门左侧,上下一共4层楼,建于年。是原印机厂的单身宿舍,房屋产权面积大多在20平米左右。

居民曹先生在单身宿舍住了整整40年,这个20平米左右的房子,装满了他的半个人生。在他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这两栋单身宿舍。

一楼的过道,白天不开灯根本看不见,过道里散发出一阵阵潮湿的霉味儿。

“一楼外面的下水道,经常堵。”曹先生说,一旦遇上下雨天,污水还会蔓延上来。

曹先生的家住一楼,20平米左右的房子,厕所、厨房、饭厅、客厅全在一块儿,非常狭窄。

“我这算是好的了,还有一个厕所。”曹先生回忆说,20岁那年,他随父亲进了印机厂,后来,父亲分到了现在这间房,印机厂破产前,他又分到了一间,现在把父母的这间作为生活用,自己的那间作为卧室,但因为潮湿,床和柜子上面,经常都会有一层白色的霉斑。

从一楼往上走,楼梯间的钢筋已经祼露在外,不时还能看见一条条的小缝。楼梯间还贴上了提示标语:“此处危险,行人观察通行。”

4楼顶上的夹层已经破烂不堪,一旦下雨就会漏水。楼梯间的空调外机,早已绣迹斑斑。

“14幢更糟糕,顶楼漏雨,全都没人住了。”说着,曹先生带着我们往14幢走。

走进在14幢顶楼,如果不是下面三层楼还有人居住,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开始拆迁的房子。

破顶的房屋、满地的瓦片、废弃的床……

为什么不检修?曹先生说,由于房屋年代久远,房顶上的木头已经腐朽,没人敢上去检修,有钱的就在外面买房搬出去了,没钱的也在外面租房去了,整层楼的居民,全都搬走了。

这些废弃的桌子上面,已经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灰,曾经的热闹已经走远。

据住在二楼的刘师傅介绍,四楼房顶四处破洞,漏雨严重,一旦遇上强降雨天气,雨水就会顺着房顶流到四楼,再经四楼流到三楼,甚至二楼也不能幸免。

刘师傅说,他的房子实际面积只有15平米左右,家里又堆放了不少东西,前些日子暴雨,他半夜起来用桶接水、用铲子铲地上的水。

由于14栋和15栋是原来的单身宿舍,居民做饭只能在中间的走廊上做,即使是白天也必须得开着灯。

蜗居:一家三代人住20余平米

除了14幢和15幢,印机厂的大多数房子,都是红砖青瓦房,厨房在阳台,一层楼享用一个公共厕所。

居民王学珍的家在一楼,要上厕所需要上行至楼梯间的公共厕所,家中高龄的母亲,不止在楼梯间摔过一次。“有一次摔了,还把厕所门都撞坏了。”

28平米的家,住着三代人——母亲、女儿和她。家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箱子,里面装的全是衣服。除了过路的通道,没有多余的位置。

8幢李仕华一家,也住了三代人。

母亲住一间,姐姐和侄女儿住一间,自己则住在一个3平米的巷子里,除了一张小床,别的都放不下了。

残疾人陈阿姨:想换一套一楼的住房

陈阿姨的家在印机小区9幢二楼的单元房里,这是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房屋产权面积46平米左右,是一个标准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厕。

3岁那年,陈阿姨因患小儿麻痹致腿部残疾。后来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在印机厂医务室工作,她和弟弟也随父亲在厂子里面工作。

“那时候,家里一共住了5口人。”陈阿姨回忆说,父母住一间,她和妹妹住一间,弟弟就睡客厅沙发,那时候也没觉得挤。

后来,妹妹出嫁,弟弟结婚,家里就剩下她和父母了。

几年前,父亲因病瘫痪在床,母亲也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她也因一次意外摔跤,行动更不方便了。

对于棚改,她的愿望是,换一套一楼的房子住,以后就算是坐轮椅,也方便得多。

拆旧家,建新家,幸福千万家。

目前,印机小区的棚改工作如火如荼,改善居住环境,居民们终于盼来了。未来,这一片将焕发新的生机。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来源:宜宾新闻网

编辑:方河玉责任编辑:杨江

欢迎加入我们,简历发送至: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binshizx.com/ybszy/147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