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四川消息:“现在都是上午采茶,下午,茶叶公司会以元/斤的价格上门收购,昨天,我就摘了四斤多新鲜芽茶,挣了四百多元。”3月1日,在宜宾市南溪区汪家镇石龙村六组,村民赵吉琼在自家茶园里娴熟地采摘刚出芽的春茶。
赵吉琼采摘刚出芽的春茶摄影高学兵
赵吉琼茶园所在的区域,位于汪家镇高标准茶园示范区。“以前,这些地基本上都是撂荒,只是少量种植玉米、红薯,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赵吉琼说,“通过‘坡改梯’工程后,我家已经发展17亩茶园,目前,已经有7亩茶园进入丰产期。”
茶树吐嫩芽摄影高学兵
石龙村及周边村组,很早以前就有种茶的传统。然而,上世纪末,茶树老化需要更新换代重新栽种,由于当时茶叶价格低,导致不少群众毁苗复耕。后又因土地贫瘠,粮食产出无几,不少家庭选择撂荒土地,外出打工。
在年至年脱贫攻坚行动中,驻村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经过深入调研,确定石龙村的土质结构最为适合发展茶产业。年至年,该村又通过坡改梯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大力推进茶园建设,将全村茶园面积发展到余亩。
“我家也发展了12亩茶园,有部分茶园还未进入主产期,目前,给村里的茶农打工,一天有70多元的工资,每年可以挣1万多元。”石龙村村民黄辉云说,“现在是鲜叶最能卖上价的时候,一人每天能摘三四斤鲜叶,得抓紧时机挣钱。”
“我们村的高标准农田集中示范区有余亩茶园,年,全村茶叶销售收入达到万元。”石龙村党支部书记杨刚说,“今年,茶园已经开始大面积产出茶叶,新茶的市场行情也比较好,鲜叶价格最高卖到元/斤,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
杨刚介绍,产业起来了,带来的是村民迅速“回流”。以前,石龙村因位置偏远,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年轻人更是留不住。而现在,村民通过茶叶采摘销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年,全村有余名村民选择留在家乡发展,让石龙村接下来推进建设的茶叶加工、规模化生猪养殖等产业有了“生力军”。
茶产业是石龙村所在的汪家镇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据了解,截至年底,汪家镇发展以“福选9号”为主栽优质品种,目前生态早茶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发展茶产业亩,产值约万元,涉及农户3户1万余人。(文何颖高学兵廖帮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binshizx.com/ybsxs/1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