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

再不看就彻底消失了宜宾即将消失的街道


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城市里再也找不回以前生活的闲适和美好

"在宜宾,这样的店大概都要消失了"

都说宜宾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城市,出去漂泊再久的人,都想回到这里来安家落户。可日渐发展的宜宾,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个片区一个片区的被开发夷为平地,然后又建起新城市。车水马龙的今天,什么都在商业化,人们在大街上行色匆匆,很多有历史,有韵味的历史沉淀正在慢慢消失。

江北新街(其实是一条破旧的老街)以前高中的时候,每天坐公交早晚都会路过一次。隔着车窗都能感受到这条街的古老气息和历史遗留下的岁月沧桑。

当然今天要说的不是一条街

而是街上的一家理发店

赵大爷是这家店唯一的理发师(其实也不能称之为一家店),没有分工,没有复杂的流程,坐上去就可以动剪刀。一面小镜子,一张破椅子,简简单单的理发用品,就构成了这个理发店的全部。

赵大爷都70多岁。从60年代就开始学理发,他那个时候学理发,是实打实的在师傅那里呆两年,技术学硬了才自己单干。年,专门去做承包,一个片区一个片区的去剪,然后按人头算钱。近来十多年,来江北这边。开始是在铁路旁边,后来辗转了几个老街区,最后就在这,一剪又是四五年了。

在这里人流量还是比较大,来这理发的不止是老年人,各式各样的都有。甚至连当官的,年轻的上班族,学生.....都是冲着他50多年的老手艺来的。拿修面来说,现在理发店里的都是用刀片,而且只能说是刮胡子。赵大爷的修面,用的是自己磨的专业道具,几十年来,都是很细致周到。给老年人修面,连额头甚至整个面部多余的汗毛都给清除到位。

没有高科技的理发设备

只有一个饱经风霜的小木箱

两把剪刀

和自己磨的老式剃刀

“这在宜宾以前是很常见的场景,想起哪天要剪头了,就往路边理发摊一坐,龙门阵摆起,慢悠悠一会儿,头发就剪完了。摆龙门这事儿放在现在,大概就是在理发店小哥们不停忽悠你办一张会员卡,买一套“划算的”洗发水。”

我问赵大爷,这把年纪了,在家享福岂不是很好吗?

“家里只有儿子,在外地安了家,拖着一家人,也是难。自己要吃饭,就得继续干这行!”

我又问这下雨都还坚持摆摊,为什么不休息去上边喝喝茶打打牌?

“最近宜宾创卫,不允许撑伞。喝茶....从没这个习惯,长久以来养成的,每天从早到晚都剪头发,哪里还有时间出去闲聊。收摊就回家休息,老了精神也不那么好。”

我想赵大爷是不想成为儿子的负担,打扰他的家庭,所以自己租住在几百米外的老房子,一个月块。

50多年,从一开始的几分,几角到现在也才五块。想想现在五块还能在哪个理发店剪一个头。在成都读书的时候,随便进一家理发店都是三十块钱,小哥还不停忽悠,让人有点不那么愉快。

和赵大爷聊天很愉快,也感受到了他的乐观与无奈。他说话总是不紧不慢,就像他的小理发店一样,有一种沉淀感。

小编还去拜访了另外几家店,他们都是这样的

航天小区里摆摊的黄叔叔

黄叔叔,50岁左右,才在这里摆一年了多。以前和朋友合伙,现在就在路边营业,半公益,半盈利。正常价6块,残疾人都只收3块。当初学手艺的时候就是传统理发,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开这种路边店,针对中老年人群,他们对发型要求也不会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五花八门。干着自己喜欢的行业也是很幸福的。

江北老街摆摊的刘大爷

刘大爷摆摊十多年,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就在对面的烂楼房里租的房,一个月才。他说一天生意好,能剪30多个,一般点就是十来个。问他为什么这个年纪了还在外面这样风雨无阻的摆摊,很简单的一句:要吃饭!刘大爷这里,价格相比最便宜,才4块一个人。

书香府第摆摊的大爷

书香府第对面,通往江北最大菜市的老巷子入口。这里人流量大,很多大爷买了菜,顺道就剪个头发回家。所以这家的生意一向很好。

记忆中宜宾还有几个这样的理发场所,可是去寻找了一圈,有的被占,有的被围起来开发,有的消失了....

这样的理发店终将消失成为老宜宾的一段回忆

我们谁也阻止不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某些东西必将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与一代人记忆有关的地方消失了,随着消失的还有属于这一代的旧习俗。有多少怀念和追忆,在以后的日子里都只剩下了记忆。

??你的







































北京医院白癜风
北京哪间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binshizx.com/ybsms/98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