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美食。在历代和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中,有不少都和名人有关。
宜宾美食纵多,哪些美食与名人有关呢?一起看看吧!
1、朱德与燃面
年,朱德委员长到宜宾视察工作,品尝了宜宾燃面后赞不绝口,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几十年来未吃到过这种面了,希望继承下来”。
年6月,宜宾燃面入选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有江湖传说,一生吃过无数山珍海味的香港富豪李嘉诚,在办寿宴时,独挂心一碗宜宾燃面。于是特邀宜宾大厨携带50斤面及各色调味作料,奔赴香港制作。
2、陶孟和与李庄白肉
和李庄白肉有关的名人其实还挺多的,比如名人学者傅斯年、李济、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等对李庄白肉情有独钟、赞不绝口。
后来在陶孟和建议下,将其原名“裹脚肉”改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从此李庄白肉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一张名片。
那“裹脚肉”是怎么来的呢?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后改名“李庄刀工蒜泥白肉”。
李庄白肉经过历代厨师的探索、总结和提高,使之达到炉火纯青,成为李庄一个远近驰名的金字招牌,因此才有“到了李庄不品尝李庄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一种说法。
3、慈禧太后与柏溪潮糕
潮糕起源于清朝同治时期(公元年),距今已有年历史。据传,当年曾是慈禧太后最喜爱吃的南方名点之一。柏溪糕点原为“柏溪潮糕”,潮糕原是扬式糕点中夏令品种,人体易消化吸收,是气候炎热时人们喜食的糕点。
年版《宜宾县志》就记载“柏溪潮糕”为驰名传统小吃,“柏溪糕点”先后被评为“中国名优小吃”、“宜宾市传统风味名小吃”。
4、诸葛亮与南溪豆腐干
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军师诸葛亮率兵征伐“南蛮”后返回,路过僰道县(当时南溪为僰道县属地)时,被豆腐干深深吸引了。后来,杜甫、岑参、黄庭坚、陆游等历史名人来戎州(宜宾)时都拿南溪豆腐干作为下酒菜。
到了晚清时期,有一个叫郭显清的手艺人将这个地方特产发扬光大,研制调配几十种名贵中药材和香料、食盐、冰糖等配制成卤水,大大提升了豆腐干的品味,做成了闻名巴蜀的“南溪豆腐干”,而“郭大良心”这个品牌也不胫而走。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研究院、国立同济大学等10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在迁往当时尚隶属南溪县的李庄时,也曾展开过对豆腐干的研发。南溪已经有大批知名豆腐干产品畅销国内外,如好地道豆腐干、好巴食豆腐、众喜坊、玉林等品牌。
5、杨惠泉与五粮液
公元年的一天,宜宾城马掌街秀才雷东垣邀请社会名流举办家宴。席间,捧出一坛用五种粮食酿造的美酒,坛封一开顿时满屋飘香,宾客饮之,交口称赞。
这就是当时被上层人士称之为“姚子雪曲”、市井平民叫做“杂粮酒”的五谷佳酿。
在众人的一片喝彩声中,举人杨惠泉细品其味、静观其色,畅饮感叹道:如此佳酿名为“姚子雪曲”似嫌高寡,称“杂粮酒”实属不雅,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
众人闻之,拍案叫绝,独具特色的“五粮液”从此得名。
为了铭记这位“五粮液”的誉名人,五粮液集团特在厂内酒文化博物馆和世纪广场立汉白玉塑像,他就是第一位称谓“五粮液”的人——杨惠泉。
6、前美国总统尼克松与竹荪
上世纪70年代,为迎接前来实现“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松总统,人民大会堂款待他的国宴,摆出了精心设计的“四菜一汤”,其中的汤就是“芙蓉竹荪汤”,竹荪自然来至四川南部的长宁。
据长宁县老干部胡树良回忆,当年长宁县接到紧急电话,赶紧筹备了两斤竹荪送往北京。他先后把电话打到万岭、相岭,而万岭、相岭没有这么多的竹荪;后来,他又把电话打到双河和梅硐,才调齐了竹荪送往北京。
长宁竹荪的鲜美可口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连声赞赏,国务卿基辛格也竖起拇指说:“这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
7、杨贵妃与宜宾县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宜宾县普安乡大理村打鱼组“荔枝沟”的崇山峻岭中,两株千年古荔枝树傲立金沙江畔,相传曾向唐朝贵妃杨玉环进贡。
而宜宾大塔荔枝,是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李场镇的著名特产,大塔荔枝以果大、肉厚、多汁、味纯、甜中微酸、久吃不腻、品质极佳而独具特色,清朝荆玉阶的“春尽金沙古渡头,荔枝香欲满戎州”就是大塔荔枝的真实写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binshizx.com/ybsms/1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