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2日,宜宾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自评会在宜宾市博物院会议室举办,自评会邀请了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李祥林、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向葵、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正文,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祝正峰针对省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进行初次审评,并提出下一步修改意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贴近人民的文化,源于民间,长于民间,承于民间,内化于人们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外化于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社会实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历尽沧桑而越发熠熠生辉,正是源于非遗传承人的情节和坚守。随着传承人年龄增长、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消失等原因,非遗传承和保护愈加困难。
李祥林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向葵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杨正文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祝正峰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于年12月10日正式启动,历时近7个月,覆盖我市翠屏区、珙县、兴文县、屏山县四个区县,针对我市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苗族古歌、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宜宾面塑、微刻(贾氏微刻)5个项目,刘沛龙、王孝金、江净乐、甘大林、李烈光、贾宗赤6名省级传承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拍摄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综述片拍摄,口述文字稿记录,收集文献等工作,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宜宾面塑拍摄现场
贾氏微刻拍摄现场
自评会上,专家和老师提出了扩大访谈对象涉及面、加强文字,尤其是方言部分核对和注释、采用画面应更体现地域代表性等修改意见,为下一步项目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END——
文:张雅伦
排版:汪四海
校稿:薛加友
审稿:黄乐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binshizx.com/ybsmj/15296.html